六九小说网

六九小说网>边关兵王:从领娶罪女开始崛起 > 第455章 黑夜下的暗流(第1页)

第455章 黑夜下的暗流(第1页)

“尔等好大的胆子!”周迟怒喝一声,声音在空荡的庭院里回荡,“竟敢私闯朝廷命官府邸!我不管你是谁,立刻给我滚出去!”

说罢,他猛地拔出腰间战刀,寒光一闪,只听撕拉一声,挡在面前的白色布幔应声而断,半截白布飘飘荡荡落在地上,扬起细微的尘埃。

随着布幔落下,周迟终于看清了端坐于堂内之人的真容。

那人面容冷峻如万年寒铁,一双眸子锐利如鹰,尽管身着寻常青衫,并未穿戴那身令人闻风丧胆的玄色官服,但周迟还是一。。。。。。

春去秋来,归语村的蓝莲开了又谢,谢了又开。陈七与阿音并未因终焉之门的闭合而停下脚步。他们知道,真正的守心,不在仪式之中,而在日复一日的行走与倾听之间。那扇门虽已湮灭,但人心若再度遗忘,冥枢仍会借执念重生。

于是他们再次启程。

这一回,不再是孤身南行,而是并肩北上。陈七背铁铲,阿音持铜铃,身后渐渐聚起一群年轻人??有曾读过《守心录》而弃笔从行的书生,有父母死于冤案而誓为亡者发声的孤儿,也有听闻边关传说便徒步千里的戍卒之后。他们自称“拾忆人”,不求名姓,只愿将那些被风雪掩埋的故事,一寸寸挖出,一句句传下。

第一站是朔州废城。

百年前,此地曾为北境重镇,屯兵十万,粮草丰足。然一场政变后,朝廷以“通敌叛国”罪屠尽全城军民,连婴儿亦未能幸免。事后官府焚毁户籍、抹去碑文,仅余断壁残垣立于荒原之上,连名字都被从地图抹去。百姓路过皆称此地为“鬼州”,夜不敢行,风过则哭声四起。

陈七带着众人在城外扎营。当夜月色惨白,风中果然传来无数呜咽,似妇人泣子,似老父呼儿,更有稚童喊着“娘亲别走”。阿音盘膝坐于营地中央,双手抚铃,低声吟唱。起初声音微弱,如丝如缕;渐渐地,四周阴气凝滞,虚空中浮现出层层叠叠的身影,或披甲执戈,或怀抱襁褓,或跪地叩首,皆面朝南方??那是当年朝廷大军压境的方向。

“你们没有被忘记。”阿音轻声道,“我听见了。”

话音落下,铜铃骤响,清音破空。那些身影微微一震,随即缓缓低头,似在叩谢。片刻后,雾散影消,唯余地上浮现一行血字:“吾名李守忠,戍朔州十三年,死于正月初七。”

次日清晨,陈七率众入城,在最古老的钟楼遗址下掘土三尺,果然发现半块残碑,其上刻着“朔州将士名录”五字,后续文字已被烈火灼毁。但他们并未放弃。阿音每日夜间静坐聆听,将亡魂低语一一记录,再由随行书生整理成册。半月之后,竟补全了三千七百二十九个名字,每一个都附有生平片段:某人曾在战后救下一头受伤的小马驹,某人每逢中秋必写家书却从未寄出,某人临死前咬破手指在地上写下“勿怨”二字……

这些名字被重新刻于新立石碑之上,立于废城中心。落成那日,天降细雨,无雷无风,可所有拾忆人都清楚听见??整座废城响起齐声哽咽,而后归于寂静。

有人问:“他们走了吗?”

阿音望向远方:“不,他们是终于安心了。”

自此之后,各地陆续传出类似消息:幽州古道现百人集体托梦,指认三百年前被诬陷处斩的义军首领实为忠良;凉州荒漠出土青铜匣,内藏一封未拆家书,字迹尚存“儿勿悲,父死得其所”;就连江南水乡也有老妪梦见亡夫,言其尸骨埋于枯井之下,掘开后果然寻得半截腰牌……

每一份记忆的回归,都在动摇旧秩序的根基。

朝廷震怒。

宰相府连夜召集群臣议事,紫袍玉带者围坐堂中,烛火映照出一张张惊惧交加的脸。

“区区亡魂显灵,竟敢动摇社稷?”一位礼部尚书拍案而起,“此乃妖术惑众!当立即派兵剿灭归语村,焚其碑林,诛其党羽!”

户部侍郎却摇头:“不可。如今民间已有‘守碑教’兴起,百姓供奉陈七画像,称其为‘活菩萨’。若动武,恐激起民变。”

刑部主事冷笑:“那就用律法。颁布《禁忆令》:凡私录先人事迹、擅立无名碑冢者,一律以‘煽动怀旧、图谋不轨’论罪。抄家流放,绝不姑息。”

殿中一时沉默。

最终,宰相缓缓开口:“不必杀他,也不必抓他。我们要做的,是让他变成一个笑话。”

众人愕然。

宰相嘴角微扬:“从今日起,官修史书全面修订。将陈七写成疯癫狂徒,说他受邪术蛊惑,妄图借亡魂之名颠覆朝廷;把阿音称为‘巫女’,言其以幻术操控人心;至于《守心录》,不过是伪造古籍,专为蛊惑无知百姓。我们要让天下人相信??所谓记忆,不过是谎言堆砌的迷梦。”

他顿了顿,眼中寒光闪动:“记住,最可怕的不是反抗,而是怀疑。只要人们开始质疑‘这一切是否真实’,他们的信念就会崩塌。”

命令迅速下达。

短短一月,京城各大书院张贴新规:《守心录》列为禁书,学子若私下研读,取消科举资格;街头说书人不得讲述“守碑人传奇”,违者割舌;更有御史接连上奏,称近年灾异频发皆因“妄祭亡魂,惊扰天地”,请求举行大典驱除“忆祟”。

与此同时,一批匿名小册子悄然流传市井。书中绘有夸张漫画:陈七披头散发,手持骷髅杖召唤鬼兵;阿音坐在坟头吸食怨气;两人在月下共舞,脚下踩着千万百姓哀嚎的灵魂。配文写道:“此二人欲借亡者之力篡夺江山,尔等切莫受骗!”

起初无人相信。

可时间久了,总有人动摇。尤其是一些未曾亲历边关、只闻传言的平民,开始对“守碑人”产生恐惧。孩童夜里不敢出门,怕撞见游魂;老人烧纸钱时也多了几分犹豫,生怕招来不该来的存在。

风波传至归语村,已是深冬。

那一夜,阿音坐在碑林中,忽然察觉四周异常安静??往常此际,总有亡魂低语萦绕耳畔,或诉冤屈,或道思念。可今夜,万籁俱寂,仿佛整个地下世界都陷入了沉睡。

她心头一紧。

次日清晨,村中几位老人前来诉苦:“昨夜做了噩梦,梦见官差闯村,砸碑焚书,还说要抓走‘通鬼之人’。醒来后,供在祖坟前的香炉竟自己裂了。”

阿音凝视香炉碎片良久,忽而起身,取来一片蓝莲叶,蘸血书写“信”字,埋入村心坟场最深处。当晚,她独自登上山顶,迎着寒风高声吟唱。歌声穿透云层,如同利剑划破阴霾。

三日后,第一缕回应传来。

一名拾忆人自西而来,浑身泥泞,怀里紧抱一只陶瓮。他跪倒在阿音面前,泪流满面:“我在敦煌千佛洞外遇见一位老僧,他说他已经守了三十年,只为等一个人来取这东西。”他打开陶瓮,里面是一卷用金线缝合的羊皮卷,封面上写着四个古篆:**《真忆经》**。

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