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。”我盯着其中一个容器,那是个约莫十岁的女孩,双眼紧闭,嘴唇却轻微颤动,“她们一直在做梦。”
就在此时,深潜舱的通讯系统收到一段音频信号。没有任何语言,只有一段旋律,缓慢、悠长,带着海底压力般的沉重感。当我将其导入共振分析模块时,系统自动匹配出结果:
>**“夜莺协议”原始版本+座头鲸哀歌变调+未知童声叠加。**
“他们在唱歌。”我说,“给彼此听的。”
杭德罗忽然抓住我的手臂:“你看外面!”
探照灯下,海水开始泛起微光。那些光芒来自钟楼表面??无数细小的生物正附着其上,形似发光水母,随水流轻轻摆动,宛如整座建筑在“呼吸”。更惊人的是,每当歌声响起,这些生物便会同步脉动,形成一道道环形光波,向四周扩散。
“这不是生态系统。”杭德罗低声说,“这是神经网络。整个海底基地……是一颗活着的大脑。”
---
我们决定冒险靠近钟楼,投放小型探测机器人。当它穿过破损的拱门进入内部时,摄像头发回的画面让所有人屏息。
大厅中央,矗立着一尊由珊瑚与金属融合而成的雕像??一个女人怀抱婴儿,面容模糊,但双臂上清晰可见双鹰纹身。她的脚下,刻着一行古老文字:
>**“她不说谎,因为她从未停止哭泣。”**
而在雕像背后,是一面墙般巨大的晶体阵列,表面流动着类似“凤凰之心”的数据流,但颜色更为浑浊,夹杂着血丝般的红色纹路。系统自动解码了一段存储信息:
>【实验日志?补录】
>编号:Ω-0
>主持者:阿方索?萨拉萨尔
>日期:1975年12月24日
>内容:
>“我们错了。不是孩子无法承受共振,而是我们不愿承认自己早已失聪。第一批实验体并非失败,而是超越了设计极限。他们的意识在高频震荡中突破肉体束缚,形成了集体潜意识场。我们将他们称为‘沉眠者’,实则是害怕面对??他们已不再需要我们‘唤醒’,他们自己就是黎明。
>我下令将他们沉入海床,美其名曰‘保护’,实则是恐惧。恐惧有一天他们会醒来,质问我为何要让他们经历这一切。
>若未来有人找到此处,请告诉他们:
>对不起。
>真的,对不起。”
录像戛然而止。
舱内一片死寂。
许久,杭德罗开口:“所以……你父亲也有悔意?”
“不是悔意。”我摇头,“是绝望。他不敢毁掉他们,也不敢放任他们自由,只能选择封印。可封印本身,也是一种呼唤。”
就在这时,探测机器人传回最后画面:雕像的眼眶中,缓缓渗出两行液体。那不是水,而是带着荧光的胶状物质,在接触到晶体阵列的瞬间,引发了连锁反应??整个基地的光脉开始加速流转,频率逐渐攀升,直逼“夜莺协议”的临界点。
“不好!”我猛拍警报按钮,“他们在试图激活全球共振!一旦成功,所有归巢者都会陷入不可逆的意识剥离!”
“怎么办?引爆水晶柱?”杭德罗问。
“不行!”我大喊,“那是他们的身体!摧毁它等于屠杀!”
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我的吊坠猛然灼热,一道旋律自胸口涌出??不是我主动发出的,而是某种东西通过吊坠,借我的喉咙在歌唱。
那是一首从未听过的歌。
音节古老,语调悲悯,像是母亲哄睡时的低语,又像葬礼上的挽歌。歌声响起的刹那,海底的光脉骤然放缓,晶体阵列的红纹开始消退,连那些发光水母也安静下来,缓缓下沉。
“你在唱什么?”杭德罗震惊地看着我。
“我不知道。”我颤抖着回答,“但它……认识我。”
歌声持续了整整十三分钟。结束时,探测机器人拍下最后一幕:雕像的手指,极其缓慢地,抬了起来,指向深海上方。
像是在祝福,又像是在指引回家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