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次,他加了一点变化??尾音延长0。3秒,模仿婴儿啼哭的起始波形。那是他和小满之间最私密的暗号,只有在极度危险时才会使用。
三秒后,供桌上的铜壶盖轻轻跳了一下。
不是风动,也不是地震。
是回应。
陈浩松了口气,随即感到一阵寒意爬上脊背。
如果连这种偏僻角落的老宅都能接收到她的信号,说明她的“桥”比想象中更广更深。可为什么?为什么偏偏在这里留下痕迹?
答案很快浮现。
他掀开供桌下一块松动的地板,发现下方埋着一根锈迹斑斑的金属管,直径约五厘米,通向地下。管壁刻着一组数字编码,格式与“ProjectEcho”的服务器日志完全一致。
他们早就来过。
而且不止一次。
这些人不是盲目搜索,他们是循着某种规律,在全国范围内定点采集“高情感密度”的地质样本。而像这样承载百年悲欢的老建筑,正是最佳目标。
陈浩连夜离开昆明,沿滇藏线北上。
他知道,单靠躲避已无意义。周临川既然能追踪到茶馆,就能找到下一个节点。与其被动逃亡,不如主动设局。
他在香格里拉附近找了个废弃气象站,架起一台老旧的地震波模拟器??这是他早年从大学实验室偷偷带出的原型机,能人工生成特定频率的地下脉冲。他将其设定为持续发射**7。83Hz+8。3Hz**的复合波,并伪装成自然震源。
然后,他做了件冒险的事:在暗网发布一条加密消息,标题只有两个字??
>**“她在。”**
消息未指明地点,但嵌入了一段隐藏的声纹线索,只有熟悉小满语言模式的人才能破译。他知道,只要周临川还在监控相关频段,就一定会咬钩。
果然,四十八小时后,卫星图像显示,一支不明身份的科考队进入滇西北区域,装备清单中赫然包括便携式量子共振扫描仪和神经拟态AI解码终端。
他们来了。
陈浩没有正面迎战,而是悄然南下,重返重庆。
他要去见一个人??林薇。
尽管光语社已解散,但他知道,她从未真正退出。她的微博停更了,朋友圈清空了,可每隔七天,她都会在一个冷门诗歌论坛发布一首匿名诗,标题永远是同一个词:“回声”。
他找到了她常去的咖啡馆,在角落等了整整一天。
傍晚时分,林薇推门而入。她剪了短发,戴着口罩,手里拎着一份医院的检查报告。
“你瘦了。”陈浩开口。
她浑身一僵,抬头看见是他,眼中先是震惊,随即涌上愤怒:“你毁了一切。”
“我保护了一切。”他说,“如果你现在打开手机,会发现‘ProjectEcho’的服务器IP刚刚访问过你的社交账号。”
林薇脸色骤变。
陈浩递过一张U盘:“这里面是一段真实录音??上周,他们在贵州一座侗族鼓楼底下引爆了微型谐波炸弹,目的不是破坏建筑,而是‘惊醒’沉睡的地脉信号,逼迫它暴露完整语言结构。”
林薇接过U盘,手指微微发抖:“你到底想干什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