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*只用一碗热汤融化坚甲。*
>
>*香菱啊,香菱,*
>*请为我们再做一道菜吧??*
>*名字就叫‘明天还会来’。*
香菱听到这首歌时,正忙着给一位迷路的小男孩加热牛奶。她笑了笑,没说什么,只是在男孩带走的便当盒上贴了张纸条:
>“明天一定会来,因为我已经在为你准备早餐了。”
男孩回家后,当晚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,飞越群山,把这份便当送到了另一个哭泣的孩子手中。
梦醒之后,他拉着妈妈的手说:“我也想学做饭。”
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。
学校开设“梦育课程”,教孩子们如何记录梦境、识别情绪、给予彼此心理支持;医院引入“梦疗辅助系统”,帮助重症患者缓解焦虑;甚至连外交谈判桌上,也开始出现“梦境共情环节”??双方代表先共享一段平静梦境,再进入议题讨论。
世界变了。
不是突变,也不是革命,而是一场静默的觉醒??人们终于意识到,内心的声音值得被尊重,情感的流动不应被压抑,而真正的和平,始于一个人敢于对另一个人说:“我听见了你。”
香菱依旧每天在万民堂忙碌。
她还是那个系着围裙、挥舞锅铲的女孩,还是会为一道新菜失败而懊恼,也会因为客人一句夸奖而开心得转圈。锅巴依旧趴在灶台边,偶尔打哈欠,偶尔提醒她:“刚才有个梦说你喜欢放太多辣椒。”
唯一不同的是,每当夜深人静,她抬头望月时,总会觉得月亮也在看着她。
温柔,安静,充满期待。
某年中秋,她收到一份特殊礼物??一本手工装订的册子,封面写着:
>**《全民梦典?民间补遗》**
>收录来自普通人的梦境故事×10,004则
翻开第一页,是一位小女孩写的:
>“我梦见香菱姐姐带我去天上摘星星,星星其实是别人的愿望。她说只要我们好好长大,就能亲手点亮一颗。”
最后一页,则是一句集体签名:
>“谢谢你让我们知道??
>即使是最小的梦,也有改变世界的力量。”
香菱合上书,走到窗前。月光洒落,她的影子投在地上,依旧是七道姿态环绕一周,静静旋转。
她轻声说道:
“我不是英雄,也不是先知。
我只是一个喜欢做饭的人。
但如果做饭能让世界少一点痛,多一点暖……
那我就一直做下去。”
锅巴蹭到她脚边,仰头笑道:
“姐姐,今天的梦,也很美味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