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导致了一种畸形社会体系的出现,即繁华的商业背后,农户、贫民阶级苦不堪言。
所以当明朝建立之后,朱元璋对商人阶级的打压,是极为残暴的,税轻也是不得已在明初的需要。
只不过他应该没想到,明初过后商人实力死灰复燃,对朝政影响更大。
而在元朝,虽然天赋轻,但徭役过重,毕竟发展商业需要大量人工,何况从元朝起黄河也不安宁,所以后世也有说元朝是因为治水而失天下。
“记得一条鞭法里可是准许百姓以钱粮抵徭役。”
魏广德则马上说道:“既然如此,为何不按太祖定下的田赋执行,而将超出千万石税粮看做百姓上缴抵徭役的银差,户部摊派徭役时减轻分摊。
之前商议一条鞭法时我就提出,朝廷应该取消力徭,改为朝廷就地雇佣百姓。
因此,役银应该摊入各地田亩之中,百姓不再负担徭役。
到现在,善贷依旧如此坚持,非如此不能减轻百姓负担。”
魏广德开口说道。
后世都说张居正推行“一条鞭法”把赋役、杂税都摊入,其实不然。
一条鞭法只是把天赋、杂税和部分徭役摊入其中,丁税和由丁税形成的徭役依旧存在。
这也是为何到了清朝雍正时期,朝廷才推出“摊丁入亩”的原由,彻底把丁税取消,摊入田税之中。
魏广德坚持的,就是把雍正推行的“摊丁入亩”加入其中,让百姓彻底摆脱赋役,真正做到无地百姓不交税,有地有财才缴税。
魏广德和张四维争了几句,张居正都是倾听。
其实他最初清丈田亩,考虑的只是补上失额,即所谓“明清丈之例,谓额失者丈,全者免。”
只要地方上能足额上缴粮税,其他都不重要。
只是他也没想到,清丈后田亩增加如此之多,反而生出纷争,也就是到底按亩征税还是按全额摊派。
毫无疑问,他希望朝廷财政富足,那按亩征税扩充朝廷财源就是好事儿。
但如此做下去,百官那里怕是阻力很大。
不说旁人,但就他老师那里,拥有庞大田亩,还多是重税田地,这交起来可不是个小数字。
松江府的田地,可是按照每亩八升征税,仅此于抄没的官田。
“善贷提议用增收的粮税抵偿徭役,确实可减轻百姓负担,只要把丁税也编入,那失地百姓几乎就不用再交税了。”
张居正略一沉吟就说道,“失地百姓,本就生活无依,以粮税抵偿徭役倒也是良策。”
“可是如此,若朝廷兴大工该如何?到时不还是得摊派徭役。”
张四维开口说道。
后世六七十年代,国家也主持兴建大量工程,都是召集大量民众,虽然算工分,但实际上还是类似于古代的徭役。
而这个时候,凡是朝廷有大工程,往往都会大肆征发附近百姓做工,解决人力难题。
“兴大工时,朝廷依旧拨银,雇佣百姓劳作就是了。
只要做事,都该获得工钱。
百姓其实苦的就是徭役,若是此事做成,我大明百姓将再不复因徭役而破家之祸。”
魏广德开口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