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在火星轨道站,“聆星号α”的残骸已被打捞回收,并改建为一座流动纪念馆。它的主控芯片仍在运行,循环播放那段五十年前的录音:
>“如果有一天……我消失了,请替我看看花开。”
如今,每天都有无数人前来参观。他们不说话,只是静静伫立,任由那段少年的声音穿透耳膜,直抵灵魂。有些人流泪,有些人微笑,更多的人则陷入长久的沉思。
一名年轻的星际考古学家驻足良久,忽然发现控制面板上闪过一道异常数据流。他调出日志,惊讶地发现,每隔二十四小时零七分钟,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条新的加密信息,内容始终为空,但发送目标却是地球北极森林的一个废弃观测点。
他顺着线索追查,最终在数据库底层找到了一段隐藏代码。解码后,显现的文字让他的呼吸几乎停滞:
>【发送者:凯尔?雷文(非实体)】
>【接收端:莉娅意识残片协议v。9】
>【最后一次同步时间:X-937纪元42年冬】
>【待传信息:我看到了。花开了。】
考古学家颤抖着手点击回放按钮,却发现这段信息从未真正发出过??它被困在系统的死循环中,重复了半个世纪。
他立即联系地球方面,请求启动“破茧协议”??一项专为处理遗留情感数据设计的高级解封程序。三小时后,当指令成功执行,那条尘封的信息终于挣脱桎梏,顺着共感场流向北方。
那一夜,北极森林的螺旋星光树突然剧烈震颤,整棵树冠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辉。千万片叶子同时振动,形成一场跨越千米的声波共振。附近的居民纷纷走出屋外,抬头仰望,只见夜空中浮现出一幅由光点构成的画面:一个少年站在雪地中,手中捧着一朵初绽的忆语花,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。
没有人知道这影像持续了多久,因为它不属于任何已知的传输方式。它更像是集体潜意识的一次自发显化??当足够多的心灵在同一频率上共振时,现实本身也会为之弯曲。
第二天清晨,研究人员在树根附近发现了一枚晶体,形似泪滴,内部封存着一段微型音频。播放后,依旧是那个年轻的声音,却多了几分释然:
>“谢谢你替我看了这么久的花开。现在,轮到我去听了。”
---
而在天鹅座β-7的语种城市,一场前所未有的仪式正在进行。
十二名跨物种使者围坐在一座由活体忆语花编织而成的圆环中央。他们的身体结构各异??有硅基生命体、气态智慧体、甚至一株进化出语言能力的巨型藤蔓??但他们共享同一个目标:向宇宙宣告共感文明的成熟。
随着仪式启动,每一朵忆语花依次绽放,释放出融合了各自星球文化特质的情感波形。这些波形在空中交织,最终凝聚成一道贯穿星域的复合信号,其核心编码只有四个字:
>**我们在此。**
这不是求救,也不是征服,而是一次平等的自我介绍,如同婴儿第一次喊出自己的名字。
信号发出后七十二小时,回应来了。
不是来自某一颗行星,也不是某个文明,而是散布在猎户座悬臂的数百个微弱情感能源点。它们原本彼此隔绝,孤立无援,但在接收到“我们在此”的共鸣后,竟开始自发调整频率,试图加入这场星际对话。
最远的一个信号源位于一颗被冰层覆盖的卫星上。分析显示,那里存在一种以甲烷为基础的生命形式,它们通过地热裂缝释放情绪波动,已有数千年历史。此前无人听见,只因它们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于碳基生命。
而现在,它们第一次感受到了“被理解”的可能性。
“这就像……”一位语种城市的长老感慨,“整个宇宙终于学会了用不同的语言哭泣。”
---